阿里巴巴在聯合國COP30氣候大會上發布「八觀季節預測模型」

阿里巴巴於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(又稱COP30)上,正式發布「八觀季節預測模型」(Baguan-Seasonal),該模型可對未來數月至整年(12個月)的長期氣候狀況進行預測。

這項成果標誌著人工智能在氣候預測領域的重要里程碑。「八觀季節預測模型」建立在阿里巴巴達摩院於去年11月發布的「八觀」模型基礎上,後者專注短期天氣預測,能以小時級解析度精準預報未來1小時至10天的天氣變化。

阿里巴巴在聯合國COP30氣候大會上發布「八觀季節預測模型」

阿里巴巴在聯合國COP30氣候大會上發布「八觀季節預測模型」

在全球氣候變遷加劇、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的背景下,精準的氣候預測對於農業生產、能源管理與災害防備至關重要。然而,由於地球系統的高度複雜性與動態性,要可靠地模擬氣候不確定性仍是巨大挑戰。

為此,「八觀季節預測模型」專為機率性氣候預測而設,引入了一種創新的「分詞策略」(tokenization strategy)與「混合尺度條件機制」(mixed-scale conditioning mechanism),能有效處理跨時空尺度的高維氣候數據(例如全球大氣數據),使AI得以理解大氣與海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,並將預測時間跨度逐步延展至12個月。該模型還能識別長期氣象信號,為洪水、乾旱、寒潮等自然災害提供早期預警。

此外,阿里巴巴亦同步推出「八觀次季節預測模型」(Baguan-S2S),專用於14至42天的次季節天氣預測。研究顯示,該模型能在事件發生前四周就捕捉到「北大西洋振盪」(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, NAO)的早期信號——此為影響北大西洋、歐洲及北美天氣的關鍵大氣環流模式,並成功預測歐洲將出現約6°C的顯著低溫異常。該預測結果與實際觀測高度吻合,且比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(ECMWF)的預測提前約一週。

「八觀次季節預測模型」捕捉到「北大西洋振盪」的早期信號

「八觀次季節預測模型」捕捉到「北大西洋振盪」的早期信號

AI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,已成為防災減災與能源規劃的重要工具。過去一年,「八觀」系列模型已在多個真實場景中落地應用。阿里巴巴與浙江省氣象台合作,基於「八觀」開發了針對2025年颱風路徑與強度的定制化預測模型。例如,2025年7月下旬,颱風「竹節草」(Co-May)登陸中國東部沿海時,該模型對颱風強度的預測準確率較其他AI模型高出50%(據浙江省氣象台測評)。這使得氣象台能在「竹節草」首次登陸前,有效引導浙江沿海及低窪地區約97,000名居民及時疏散。

此外,「八觀」模型已於中國山東、浙江、北京等多地城市投入運營,用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預測的準確性,支援電網在複雜多變天氣條件下的日前調度規劃。

AI賦能綠色數據中心、醫療與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

阿里巴巴致力運用AI促進環境、醫療與教育等領域,相關成果於COP30期間首度發布在《阿里巴巴AI向善報告2025》中。報告重點呈現以下創新:

在數據中心領域,阿里雲推出涵蓋「綠色能源、綠色產品、綠色架構、綠色運營、綠色服務」的「五綠」戰略。透過算力協同、智能任務調度、AI增強的數位孿生系統,以及新一代冷卻與供電基礎設施等前沿技術與先進運維管理,阿里雲正打造業界領先的綠色低碳算力底座。僅在2025財年,阿里雲的綠色雲計算解決方案即協助企業客戶減少1,119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,彰顯其推動可持續數字轉型的承諾

在健康領域,達摩院首創「無造影劑CT+AI」技術,旨在助力胰臟癌、急性主動脈症候群(AAS)等重大疾病的規模化早期篩查。截至2025年7月,該技術已在醫院、體檢中心等場景累計應用逾5,000萬次。未來,達摩院將推動該技術在縣級醫院及醫療資源匱乏地區落地,降低醫療成本,讓癌症早篩惠及更廣泛人群。

在心理健康領域,阿里巴巴自2020年起攜手合作夥伴啟動「綠網計劃」,為面臨心理困擾的使用者提供便捷支援。2025年1月,該計劃整合「通義星塵心理健康陪伴機器人」,該機器人基於阿里巴巴通義千問(Qwen)大模型,並融合專業心理健康知識體系。升級後的計劃上線以來,已有逾24.7萬名使用者與AI心理陪伴機器人對話,大幅提升了心理服務的即時性與普惠性。

在青少年教育方面,阿里巴巴「少年雲」項目進一步融合AI技術,助力鄉村教育發展。該計劃基於通義千問模型與教育數據,開發專屬教育模型,協助鄉村學校構建智慧教育生態。截至目前,「少年雲」計劃已覆蓋中國25個省份共353所偏遠鄉村學校,惠及31萬名師生,累計產生61萬次AI互動紀錄。

立即訂閱阿里足跡,緊貼阿里巴巴集團最新發展動向,通過新聞故事及專題文章了解創新科技、電子商務及智能物流等新興議題的嶄新趨勢。